“你们跑马拉松的,都不是正常人。”

小铮说体育 2024-05-11 07:01:08

一些网络段子经常会调侃,跑步跑久了的,都“不是正常人”——他们无惧高温和严寒,可以凌晨早起,拥有出色的时间管理,把吃苦看做享乐……

相应的,跑步跑久了,还会练就不少“超能力”,有些本能反应和下意识的举动,让不跑步的朋友发出感叹——跑步的都不是正常人!

“10公里内跑着去”

不少跑友经历过一个场景,当要前往某地前,拿出手机地图查看打车或公共交通的时间,心里开始萌生想法——要不,跑着去?

在跑者眼中,5公里、10公里这类距离都属于轻松拿捏的“短距离”。这让不跑步的朋友无法理解,毕竟在他们眼中,学生时代的800、1000米已经是难以承受之苦。10公里跑步去,疯了吧?!

也有不少跑者把下班通勤规划为跑步,当大家苦于晚高峰通勤时长带来的不便时,跑者已经完成了当天的训练内容,并成功抵达家中。

心算能力特别强

跑步一段时间后的人,心算能力都特别强。5'30"配速跑10公里是55分钟,4'30"配速跑5公里是22分30秒,这些都属于入门级。

由于半马和全马的距离并不是整数,算配速的过程练就了跑者超强的计算能力。比如破三的配速是4'15"、破四的配速是5'40",这些数字跑者们总是能脱口而出,甚至还能告诉你每个分段的用时。

此外跑者需要结合400米跑道来算配速,田径场一圈的用时大致是什么配速和体感;特定距离的特定用时,对应单圈是多少……诸如此类。

一些跑比赛和看比赛较多的跑友,在全马过程中脑海还能飞速运转。例如某位运动员跑到35公里的用时,如果不掉速大概完赛成绩是多少,能不能达标?能不能破213?

不得不说,10进制与60进制的转换,加上42.195这串“奇怪”数字的加持下,让跑步也变成了一项要用脑的运动。

认识很多生僻字

跑一场马,识一座城。马拉松带我们认识着广袤的祖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一些生僻地名,往往也通过马拉松变得不再生僻。

简单举几个例子——歙(shè)县、弋(yì)阳、婺(wù)源、砀(dàng)山、巴彦淖(nào)尔、台(tāi)州、儋(dān)州……

通过城市马拉松赛,跑者们记住了这些生僻的地名和读音。相应地,通过比赛也了解了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人文风情、特产美食。

朋友遍布各地、各行业

部分跑友喜欢频繁参赛,很大原因是享受那种“见朋友”的感觉。通过马拉松比赛,跑者们结交着来自各地的朋友,通过大型赛事大家又能聚在一起。

不管是网友见面还是老友重聚,老朋友会带来新朋友。当跑者去一座陌生城市时,总是能有那么一些熟悉的跑友。

由于跑步是共同爱好,往往大家从事着完全不同的行业,这让跑友们无形中积累了不同的行业资源与人脉关系。

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各种奇怪需求,不同城市之间,好友列表里总有那么几个跑友可以咨询和帮助,这也变成了跑者的“超能力”。

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

对于大众爱好者来说,跑步时间并不像专业运动员一样是固定的。能在繁忙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保持规律跑步的人,一定拥有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

生活不会留给你整块固定的时间去跑步,很多时候真的是“挤出来的”。晚上7点有重要饭局,之前的一小时能不能简单跑8公里加收拾;后天的长距离因为要加班没时间跑,要不要明天早起补上;去田径场的往返时间是80分钟,下午能不能赶上接孩子……

大众爱好者将跑步穿插在了日常生活中,这也让一些跑者变成了高效工作、规律生活、执行力特别强的人。

用脚步丈量过很多城市,结交了各行业朋友,让生活变得高效……除了健康的身体外,这些“超能力”无疑也算是跑步这项运动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收获。

慢慢地,不管是行为还是心态,当这些“超能力”变成稀松平常的事,跑步也便融入了你的生活。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