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指挥战役有什么样的特点?战役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

史落夕阳浊酒往 2024-03-11 22:46:56

之前讲淞沪会战失败的几个原因时说过,蒋介石并不适合指挥部队作战,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最高指挥官,他总是指挥一线的部队,还不跟该部队的上级打招呼,当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找自己的部队时,才发现早就被蒋委员长给调走了。这种现象在八年全面抗战都有出现过。不止这一点,老蒋指挥部队还有一个特点在接下来的三场战役中最为典型。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中日间首场大规模会战,在会战的后期,蒋介石兼任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他指挥上的问题正在慢慢展现出来。在10月中上旬,上海的中央军已经没有主动出击的力量了,只能转入到防御阶段,前来接替阵地的是从各地赶过来的地方部队,但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也都消耗了不少,所以在10月中下旬大场陷落后,苏州河北岸除了南翔、真如还留有少数中国军队外,主力都撤到了苏州河南岸。仗打到这个程度上,陈诚就建议蒋介石立即从上海全线撤军,依托后面的吴福、锡澄国防线,节次消耗日军。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虽然所谓的国防线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这时候确实是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的最佳时间,因为中国军队虽然伤亡较大,但日军也疲倦至极,所以日军在占领大场后,他们没有马上强渡苏州河。

陈诚建议撤军,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当时他确实下达了撤退令,但正好这个时候华盛顿九国公约组织要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专门商讨中日战争。蒋介石想在这个会议上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所以他又收回了撤退令,叫前线的士兵进占原先放弃的阵地,打一场给世界看的战争。打仗打得就是士气,如果没有撤退令,士兵们还可以跟日军死战到底,但撤退令下达之后,士气几乎就垮了,现在又收回了撤退令,士气又怎会回来。后来的情况可想而知。中国军队没有在最佳时间撤出上海,所以有了后来上海撤退的混乱。

常德保卫战

常德保卫战和淞沪会战比较相似,因为在战斗期间都开过一场大会。1943年11月18日,守卫常德的余程万第57师第169团所把守的阵地最先遭到日军第40师团户田支队的攻击,常德保卫战正式打响。常德保卫战打响的时候,整个局势对余程万来说十分不利。在此前的鄂西会战中,第六战区损失非常惨重,是指望不上该战区的援兵的,而第74军剩下的那两个师(周志道第51师、张灵甫第58师)确实在不远处,但日军知道第74军能打,所以调重兵把第74军主力给拦截住,第74军主力抽不出半点兵力。剩下的施中诚第100军也在与日军激战,脱不开身。不光这些,在常德外围扼守太阳山阵地的王泽浚第44军被日军击破。第六战区指望不上,军委会直辖部队也抽不出兵力,重要据点太阳山也丢了,局势已经很差了,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只有薛岳第九战区的援兵了。

此时蒋介石正在开罗开会(开罗会议),这是蒋介石一生中国际威望最高的时候,他身边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蒋介石当着他们的面当然不希望常德丢失,所以给国内的命令是死守常德。看不到任何希望,死守常德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换来的结果是第57师几乎伤亡殆尽,原来有八千多人的部队被打得就剩几百来人了,师长余程万还差点被枪决。

衡阳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中,衡阳是不应该死守的,因为守卫衡阳的第10军在几个月前支援常德时受损严重,兵力还没来得及补充,全军并不是满员编制。很多人就会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第10军也不是满员编制,但那时候第10军就把长沙守得牢牢的,为什么衡阳就不可以呢?第三次长沙会战第10军确实不是满员,但当时日军是孤军冒进,外围还有许多中国军队随时反包围,而衡阳是这样吗?经第四次长沙会战一战,第九战区被冲散得七零八落,指挥系统崩塌,各支部队都各自为战,这样的情况下,第10军还能守住衡阳吗?

蒋介石一开始是叫方先觉守七到十天,等待援军,但援军又被日军拦截,在弹尽、援绝、粮无的情况下,蒋介石就是不松口,导致第10军失去了从衡阳撤离的最佳时机,而蒋介石之所以叫第10军死守衡阳的原因无非就是他和史迪威之间的权力斗争。果然,战争只是政治家的一场游戏罢了。

从上面的三场战役能看出来,蒋介石指挥战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直想死守。死守固然需要。但也要看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死守的意义,当失去了死守的意义,那么再死守下去作用就不大了,只会白白牺牲,失去突围的最佳时机。多年后,一位国民党战犯就曾抱怨过:“蒋委员长不管是哪里都要我们死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他都觉得是好的。”当大家再看看国军在抗战打得其他比较好的战役,蒋介石都没有插手。比如李宗仁的台儿庄战役、罗卓英和王耀武的上高会战、薛岳的万家岭战役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所以再次印证了那句话:蒋委员长,他不适合指挥部队。

关注我,带你走进历史!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