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公式”:五大部分构建强大功能

炎黄国粹 2023-05-22 09:36:27

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一:针对病“证”作中坚

中医是辩证论治。针对的是病“证”,而不是病“症”。这里讲的“证”,是指人体内正气抵抗病邪的总体反应态势,特别体现在祛除病邪外出的方向与路径上。

那么,组成药方的药物,除了加强脾胃的基础性药物(往往担当臣药或佐药)之外,起中坚作用的就是针对病“证”的药物了。这些药物一般是“君药”,主攻于正邪交战的主要“病位”,引导能量到人体相应的层面,帮助人体内的正气(免疫力),以驱邪外出。

举例说明:桂枝汤里的桂枝就是主要针对病“证”,引导能量到达体表以助正气驱邪的。治少阳证的主方小柴胡汤,首先是针对病“证”的药:柴胡疏通半表半里作“君药”;黄芩、半夏清降上焦作“臣使药”,人参、姜、草、枣是作用于脾胃的建中药(佐药)。

二:加强脾胃打基础

使用中药处方时要注意患者脾胃对药的消化力。

脾胃属“后天”,饮食、服用中药,都是通过后天补先天,都要通过“后天”的脾胃。针灸、导引等方法可重“先天”,而中药必须重“后天”。 针灸法,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注重“先天元气”都会有好的效果,而使用中药则不同,必须重后天脾胃,也就是重太阴经、阳明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即使是用于补“元气”的药,也首先要考虑患者的脾胃是否有足够的消化能力,要考虑是否需要加入健脾胃的药。

1、如果患者的脾胃消化力尚可,则正常开方用药。

2、如果患者的脾胃消化力差到连对药的消化都是问题,那就要加入健脾胃的药,这样其它的药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果健脾胃药开得适当,即使其它药开得不是很准确(当然不能方向相反),患者服用一也会有一定的效果,也能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打下基础,因为加强了“后天”,也能补到“先天”。

补脾胃,张仲景经常用参、草、姜、枣。他在不同的药方中或全部加入这四味,或加入其中的一、二、三味。这“脾四味”看起来象是众多药方的共通的基础部分。当譸得朋友读过我对伊尹经方的组方规律的破解之后,对这四味药的用法就更加了然了。

三:加强肾气固根本

象李可老中医,经常会使用“肾四味”或培元固本散,培补肾这个“先天之本”。

四:强化排毒起特效

中药方的组成,除了主攻病“证”的中坚药和加强脾胃的基础药之外,往往还需要一些强化排毒、攻邪、祛病、排除淤堵的药物,特别是对一些重症、顽症,就更是需要这类特效药。

主攻病“证”的中坚药往往能祛除一般的淤堵,比如:有寒热反应的正邪交结是“寒邪”、“热邪”,太阳病的体痛原因是水气郁于表,偏热的用石膏、麻黄可解;偏寒的用桂枝、麻黄可解。

如果邪实较重,就需要另外增加祛除淤堵的药。较重的淤堵是结实之邪,实际上是正气能量与邪气能量僵持互结而成严重淤堵,比如痰、痈脓、淤血等。较轻之结是气痞,如雾之津结为湿邪,有形之津结为饮邪,顽结之津结为痰为痈脓,血之郁结为瘀血,结而坚者为肿瘤,为癌。

五:兼顾他“证”作加减

中药方除了主“证”之外,有时要兼顾其它“证”,即兼顾一些次要的小症状,特别是一些比较急的或病人感觉比较痛苦的次要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在基本方上作“加减”。

中药方还需要考虑病人的体质,要看病人的元气衰弱程度、脾胃的消化能力,看病人的情况有无符合用药禁忌的地方,如有这些情况,都需要在药方上做加减或调整。

但是,中医治病有一个理念叫“抓大放小”,即着重于针对主要病“证”,着重于整个药方构成的整体力量,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对于一些小症状可以不理会,因为主要症状好了,整体都会好。

69 阅读:4587
评论列表
  • 2023-05-23 16:16

    分享百理

  • 2023-05-27 11:45

    大病小病都是一个道理,补足能量,肾脾,捋顺能量循环。作者是真本事。致敬

  • 2023-05-23 08:47

    明师也!

  • 2023-05-28 20:16

    一派胡言

  • 看了这篇文章,非常有启发,尤其是先保护肠胃的消化能力,在我们给患者吃苦寒的药的时候是非常容易降低患者的消化能力的,如果不先提升和稳固消化能力,那药材非但不能药到病除,反而会适得其反。

  • 2023-05-23 07:20

    😏😏😱😭😭😱🌹❤❤

  • 2023-06-07 22:54

    中医知道人身上有多少根骨头吗?

    练拳不下 回复:
    中医的正骨推拿不了解骨头怎么做?
  • wlms 1
    2023-06-09 13:34

    有没有疗效只能看运气

  • 2023-06-29 15:59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