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前沿|霍勇教授:中国冠状动脉介入的革新之路

百姓健康频道 2024-05-10 16:54:55

【CMT&CHTV 文献精粹】

导语:在心血管医学领域,冠心病的介入诊疗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霍勇教授在《冠心病介入诊疗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综述了近年来的心脏介入技术重大科研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深刻的洞见。

2023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冠心病介入诊疗最新临床研究进展》的文章,深入阐述近年来的各项重要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对腔内影像学、功能学评估、治疗策略以及介入器械等方面前沿进展进行了评价。

IVUS与OCT:冠脉病变精准治疗的利器!

腔内影像学技术推动了心血管精准介入治疗发展,相关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技术在指导复杂、高危冠脉病变的血运重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多项研究表明,与冠脉造影(CAG)指导 PCI相比,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 PCI可显著优化支架置入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领衔的EROSION研究表明,OCT在识别易损斑块和指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策略中显示出重要价值。此后EROSION III研究结果示,OCT指导组较CAG指导组支架植入率显著降低了15%,两组患者在术后30天与1年内的MACCE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

“无导丝FFR技术”:冠脉功能生理学蓬勃发展

冠脉功能学评估方面,基于压力导丝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可以精准识别心肌缺血病变,并且目前指南中FFR指导下的PCI被列为Ⅰa类推荐。由于基于压力导丝的FFR存在“手术操作时间长、压力导丝器械的潜在并发症”等局限性,无创或创伤相对更小的冠脉功能学技术应运而生。

冠脉造影定量血流分数(QFR)、基于冠脉造影的FFR(caFFR)、基于冠脉CTA的FFR(CT-FFR)、瞬时无波形比率(iFR)由于无需使用导丝或血管扩张药物,安全性更高。近年,iFR-SWEDEHEART研究的5年随访显示,与FFR指导PCI相比,iFR指导组置入支架数量更少,两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此外,FAVORⅢChina研究随访结果显示,QFR技术无需压力导丝或血管扩张药物,能在术中实时分析、多次测量,其1年随访结果显示QFR指导组MACE发生率为5.8%,与造影指导组8.8%相比,相对风险下降35%。

霍勇教授在本文指出,冠脉生理学评价指标将来有可能取代基于导丝有创成为评价冠脉生理功能和心肌缺血的“金标准”。

复杂冠脉病变:PCI与GABG之争继续

对于左主干、分叉及多支血管病变等复杂冠脉病变,PCI与冠脉旁路移植(CABG)孰优孰劣尚存在争议。EXCEL研究5年结果、SYNTAX研究及PRECOMBAT研究10年随访结果均显示,在左主干病变患者中PCI不劣于CABG,但对于合并3支病变的复杂左主干病变患者,CABG可能仍是优选治疗方案。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一直是个难题,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研发的新型Crush双支架术式,提高球囊最终对吻成功率和质量,从而改善边支开口受限和支架内再狭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此外,陈绍良教授还提出了判别复杂分叉病变的DEFINITION标准,可以从造影上区分简单和复杂分叉病变,对长期针对分叉病变术式选择给予了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DEFINITIONⅡ研究1年随访结果首次证实,DEFINITION标准可以从造影上区分简单和复杂分叉病变,对分叉病变术式选择给予了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多支血管病变方面,FAMEⅢ试验纳入了3支血管病变但不包括左支病变患者,结果显示相对GABG组,PCI组未能显示出非劣效性,但两组的MACE发生率均低于既往SYNTAX研究中CABG组MACE发生率,表明目前PCI和CABG手术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的进步和提高。

“无植入理念”:心脏介入未来趋势

随着PCI介入治疗器械的创新和发展,以可降解支架(BRS)和药物涂层球囊(DCB)为代表的“介入无植入”理念为支架永久滞留、支架内再狭窄、晚期支架血栓等问题带来解决思路。

BRS研发经历了初代Absorb研发,2021年FUTUREⅡ研究公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超薄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sorb。研究证明,Firesorb与主流药物XIENCE钴铬依维莫司洗脱支架(CoCr-EES)相比,1年内晚期管腔丢失(LLL)不劣于CoCr-EES[(0.17±0.27)mm vs(0.19±0.37)mm]。

DCB具有与传统支架同等甚至更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既往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方面。2022年我国首款优美莫司药物球囊BioRise临床研究——BIO-RISE CHINA公布,在小血管病变中,BioRise组在术后9个月时LLL水平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同时在术后12个月时,BioRise组在TLF和临床结局方面也均显示出优势趋势。

总结

本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更新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在腔内影像学、功能学评估、治疗策略选择以及介入器械创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冠心病介入诊疗有望实现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我国原创技术的涌现,如OCT-IVUS一体机和多模态OCT技术,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预示着心血管学科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霍勇,郑博,刘耀琨.冠心病介入诊疗最新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3,39(5):327-331.DOI:10.13201/j.issn.1001-1439.2023.05.001.

编辑:多鱼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

封面图源:Pixabay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