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将军被命令去打一场必输的战役,他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历史有小狼 2024-04-23 05:50:56

《孙子兵法》里三十六计都是教人如何去打胜仗,但是如果一位将军被命令去打一场必输的战役,那么他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或许没有人会比苦守衡阳47天的方先觉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方先觉苦守衡阳47天

“委座钧鉴:我军现已弹尽粮绝,敌今晨自北门突入,我已无可堵之兵。生等决心以死报党国,不负钧座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学生方先觉、孙鸣玉、周庆祥、容有略、饶少伟等敬叩。”

1944年8月7日,苦守衡阳47天的方先觉在给蒋介石发去了最后一封电报后,随即炸毁了电台,他本想在衡阳城破之际,选择以身殉国。

然而,看着身边遍地的第十军兄弟的残骸,方先觉自知守城无望,他不想让仅剩的同袍再失去生命去进行毫无意义地抵抗了,于是,他做好了承担国人骂名的准备,选择向敌军投了降。

只不过,与方先觉本来设想背道而驰的是,他这位选择投降的“叛国者”虽然遭受了一些非议,但仍有很多人,对他在没有援军、物资极度缺乏的前提下苦守衡阳47天的行为表示了极度的欣赏和尊敬,甚至连一向声称对投降者“零容忍”的蒋介石事后也并未斥责方先觉最后的“投降行为”。

这不过是因为,世人皆知衡阳保卫战打得有多艰难惨烈。而对方先觉而言,这场属于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从开始便注定了是一场必败之局,作为领将的他已经拼尽全力战到了最后。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进一步转变,日本为了挽救战争劣势,制订了被誉为重中之重的“一号作战”计划,其目的是为了打通中国大陆到印度支那的路上交通线,以此来解救在南洋作战的数十万日军战士。

1944年4月开始,日军集结共计51万兵力,发起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最大规模的战役。在日军如此大规模的进攻下,同年4月,郑州失守;5月,许昌、洛阳失守;6月中旬,长沙沦陷,衡阳城危在旦夕。

随即,日军横山勇集结11万兵力兵临衡阳城下。

衡阳城的地理位置特殊,作为我国西南的门户之城,衡阳一旦失守,对国家和人民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于是,蒋介石将衡阳守城的重任交给了素有“泰山军”之称的第十军,第十军的军长便是方先觉。

这场衡阳保卫战在打响之初,似乎就是一场注定会输的战争。因为当时方先觉麾下保卫衡阳的第十军守军不过17600余人,而他们要面对的敌军日军要有11万余人。

尽管战争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然而对于这十数倍的兵力差,或许再精妙的战略也无法消弭二者的实力差距,方先觉在领命之时,就已经明白这是一场必败之仗,但是,他不能退。

此时的日军士兵更是口出狂言,声称三日之内他们就能攻下衡阳城。这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几乎一路所向披靡,所以对于守军人数仅有他们十分之一的衡阳城而言,他们的大话虽然可恨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面对日军的狂妄,方先觉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感到愤怒,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场衡阳保卫战打得会有多艰难,所以他将全部的心力都用在了制定作战计划上。

他对自己说,即使没有胜算,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方先觉率部进入衡阳城之后,下达了一系列防御部署的措施,首先他知道守卫衡阳城不是一场“快仗”,所以关键是要做好长线斗争的准备,因此修筑城内防御工事十分重要,为此方先觉特地派遣士兵招募城内民工志愿者,共同在衡阳城内外构筑起完备的防御工事,以应对敌人的进攻。

尤其在内城,方先觉还派士兵在各个街道上挖掘了战壕和散兵坑,也修筑了暗堡、机枪掩体和铁丝网,目的是在战争到达最后关头时,第十军的士兵仍然能够在我军的主场上奋勇杀敌。

在战略安排上,方先觉将第十军的主力部队安排在日军进攻的正面方向上,其余部队则分散衡阳各城门处进行有利作战,以此来保卫衡阳城在短时间内不被敌军攻破。

1944年6月23日,日军向衡阳城发起了进攻,面对远超己方十数倍的兵力,第十军的战士们毫无惧意,他们在守卫衡阳之初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几乎所有人都是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想法在战斗,在这样的士气鼓舞下,日军即使占领了部分区域,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激励士兵前线作战,方先觉的指挥部设在了一线作战阵地,甚至在他发电报,打电话时指挥所外面的炮弹声几乎都能将他的指挥声掩盖。

即使如此,在这样的情形下,方先觉依然面不改色,甚至在参谋彭克复问他此次日军进攻衡阳对比之前的长沙会战如何时,方先觉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差得很”三个字。

6月28日上午,迫击炮连连长白天霖成功击中日军第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中将,佐久间当场被炸成重伤,被迫转移到后方进行抢救。

除此之外,衡阳城西南处的张家山阵地的守卫战最为惨烈,守军与日军在此阵地反复争夺,短兵相接,甚至刺刀肉搏高达20多次。

日军第133联队多次攻上山顶,最终都被一一击退,甚至到最后,张家山阵地上躺满了日军士兵的尸体,而这一战,直接导致日军大佐黑濑平一率领的133联队从最初的3000多人锐减为最后的250多人。

6月30日,在第十军战士一往无前的殊死战斗中,日军伤亡惨重,日军最高指挥官横山勇更是接到了来自日本最高军事指挥官东条英机的施压。

在东条英机眼中,11万的日军想要攻下一座仅有不到两万守军的城池,应当易如反掌,然而这么多天过去,横山勇的部队不仅未能成功攻下衡阳,甚至损失惨重,这让他表示非常不满。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日本境内对于东条英机的执政反对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多,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东条英机向横山勇下达了最后的指令,令其以最快的速度攻下衡阳。

7月1日开始,日军开始对衡阳城内进行猛烈的炮火攻击,日军的飞机更是不间断地在衡阳城上空投掷弹药,尽管方先觉的第十军士气仍然高涨,但是在如此铺天盖地的炮火攻势下,第十军的伤亡情况已经难以估计。

战争一直持续到7月11日,日军在补充了兵力和弹药之后重振旗鼓,而方先觉的第十军不仅伤亡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物资弹药都已经所剩不多,而他们一直期待的援军也被日军拦截在了路上。

此时的方先觉无奈之下只能下达了“三不打”政策,即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和打不准不打,他要求,第十军的每位战士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要击中目标。

7月18日,日军的一支小部队终于推进到衡阳城西门附近,西门的第十军守军只能用手榴弹与这支日军进行徒手交锋,手榴弹的炮声整整持续了一个多钟头,最终以这支日军部队的全线阵亡结束了这场惨烈的战斗。

截止到此时,横山勇的部队依然未能攻占衡阳,与此同时,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岛失陷,东条英机被迫辞职下台。

横山勇或许怎么也不明白,在他眼中本该轻而易举被攻破的衡阳城为什么像是开启了什么护城大阵一般,不管怎么攻打,都无法让他和他的士兵攻入城内。

为了自己的荣誉,横山勇不得不放手一搏,8月2日,日军发起最后的总攻,横山勇将11万的兵力全部投入攻城战中,而此时方先觉的第十军战斗士兵仅剩1200余人,剩下6000人都是伤兵。

除了11万的兵力,日军还出动了100多门轻重炮,对准衡阳城内发射了4万多发炮弹,衡阳城内外几乎顷刻间沦为焦土。

面对敌人丧心病狂地进攻,第十军仍未迎来援军,甚至随着日军包围圈的日益缩小,原本能够空投送到的物资也无法送达,城内的第十军几乎接近绝望,不断有下属向方先觉建议弃城突围。

事实上,衡阳保卫战打响之初,蒋介石给方先觉下达的命令是坚守衡阳城十到十四天,等待援军到来,尽力消耗日军的兵力。

从这几个方面而言,方先觉的第十军早已经完成了蒋介石的委托,然而,面对衡阳城内还未撤走的百姓以及伤兵,方先觉还是决定留下坚守。

8月7日凌晨,衡阳城内的电话线已经全部被炸段,各个阵地的守军只能各自作战,作为总指挥的方先觉也已经无法进行统一地指挥,所有人都知道,衡阳失守只是早晚问题。

方先觉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念头给蒋介石发去了他最后一封电报。8月8日凌晨四点,日军已经从多个城门攻入衡阳城内,方先觉拿出配枪,准备以身殉国,却被身边的副官及时挡下。

8月8日,衡阳城沦陷,方先觉为护第十军仅剩的伤兵和城内百姓,对敌投降。至此,持续了47天的衡阳保卫战终于落下了惨烈的帷幕。

衡阳保卫战的惨烈程度,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战争结束后,衡阳城内一片废墟,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参战的中国守军死伤一万五千余人,其中7400人以身殉国,而日军伤亡高达7万人,伤亡人数为4.8万人。

日军占领衡阳城后,俘虏了方先觉,为了保护同被日军关押的战士、伤兵,方先觉不得不与横山勇虚与委蛇,而这后来也成了外界对他非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后,在军统人员的尽力营救下,方先觉被成功救出,随后辗转回到了重庆,见到蒋介石后,方先觉对自己“既未成功,也未成仁”深感有愧,蒋介石对其却并未斥责,甚至对他能够坚守衡阳47天的战略指挥表示了肯定。

不过,归根结底衡阳战役最后以他的投降结束,尽管方先觉并未受到蒋介石的惩处,但此后他越发低调,并终身对此耿耿于怀。

直到1949年,方先觉跟随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1968年,方先觉从部队退役。

随后在他所写的《衡阳战役之回顾》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事过至今三十年,使余耿耿于怀者,是未能确保衡阳及未能随衡阳陷敌而捐躯,于个人言之,非但不敢言功,尚有愧于职守,复蒙国恩,不究失土之责,且嘉赐甚重,宠命优渥,盖增愧颜。”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是出于保护伤兵和百姓的目的,但他对于自己最后的投降一事仍觉遗憾愧疚。

1983年3月3日,方先觉因病于台湾离世,享年80岁。

必输之战,如何去打

让我们重新回到最初的话题,假如你是一名将军,奉命去打一场必输的仗,你觉得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方先觉的衡阳保卫战打响之初,其实就是一场必输的仗,只不过他一直努力地想把输地结果往后推一推,再推一推。

甚至明知是一场必输之战,他仍然倾尽全力地去打,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逆风翻盘的机会,在取胜无望之后,他仍然想要尽可能地削弱敌军的兵力。

直到最后,衡阳城破,他想的则是护住剩下的百姓和伤兵。

在这场必输的战役中,方先觉似乎已经做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却唯独最后未能“以身殉国”一事,成为了他心里再也过不去的一道坎。

参考文献:

《衡阳保卫战:以一军护一城的悲壮》 寒云 《新作文》期刊

《论方先觉与衡阳保卫战》 王思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

《血战衡阳四十七天》 张迈

《浴血四十七天的衡阳保卫战》 张岩 《党史纵横》期刊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