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一万余人,包围了只有700人的新四军。李先念连夜带着部队转移。此

如冬评社会 2024-05-09 13:05:51

1937年,日军一万余人,包围了只有700人的新四军。李先念连夜带着部队转移。此时突然窜出一老汉,拉着一战士的手说:“你们不能进村,里面全是日军!”话音未落,后面突然一阵枪响,前面村子里的机枪声也响了。   1937年的深秋,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成为了战争的前线,日军的侵略步伐愈发加快,而中国的抗日力量在不断地积聚与反抗。   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大悟山和小悟山一带开辟根据地,与日军进行着游击战。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接到情报,日军大举进攻新四军根据地的消息,李先念立即决定撤退,以避免和敌军的正面硬碰硬。   命令刚一下达,全体战士便紧急集结,准备转移。天空阴沉,偶尔的月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泥泞的山路上,增添了几分阴森。   撤退的路途并不顺畅。李先念带领着700余名战士,穿越茂密的森林和连绵的丘陵。由于时间紧迫,他们选择了一条近路,试图绕过敌人的前线。   就在部队行进至半途的一座小村时,一个老汉突然出现,拉住前头一个侦察兵的手,告诉他们前方的村子里已被日军占领。   正当李先念思考对策时,背后传来了枪声,前方的村子里也同时响起机枪。他立即意识到,日军已经意识到他们的行动,这不仅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消灭新四军的绝佳机会。   在这一刻,他必须做出决定,不仅要救出自己的部队,还要尽可能地给敌人以重创。   选择在夜色中迅速转向,李先念决定利用日军不熟悉地形的弱点,带领部队悄然改道。   他们沿着一条小道穿行,迅速改变行进方向,朝着预设的安全地带前进。这一决策有效地避开了大部分的敌军,但也极具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他们将面临更为危险的境地。   在夜色中艰难行进了几个小时后,他们到达了一个安全的集结点。   通过临时搭建的无线电,李先念向其他各路部队发出了新的命令:以分散和游击的方式,对敌人进行骚扰和攻击,尽可能地拖延敌人的进攻步伐。   这一夜,新四军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机智。   通过灵活运动和高效协调,他们不仅成功突破了日军的包围,还在敌人的后方设置了多个伏击点,为之后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日出时分,散布在山林中的新四军小分队开始有序地集结,准备对日军发起反击。   集结地点选在了一片隐蔽的小谷地中,这里被高大的松树环绕,非常适合作为暂时的指挥中心。   李先念迅速审视了地形,确认了周围没有敌军活动的迹象后,开始部署接下来几天的军事行动。   新四军的战术主要是利用地形和夜色的优势,对散布在周围的日军进行快速突袭,破坏其供应线,迫使敌人陷入被动。   第一个行动计划是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点进行突袭。通过之前的侦查,新四军掌握了敌人补给线的具体位置。   这些补给点多位于交通要道旁,由较少的日军守卫,是突袭的理想目标。为了保证行动的隐秘性和成功率,李先念决定在夜间行动。   随着夜幕的降临,一支由30名精选战士组成的小队悄无声息地穿过森林,向敌人的一个补给点进发。   他们穿梭在浓密的树林中,脚步轻盈而稳健,避开了所有可能产生声响的枯枝败叶。月光透过树梢,为他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到达目标地点后,小队迅速展开行动。   几名狙击手在树上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对准了守卫最多的哨点。其余成员则分成几组,携带简易的爆炸物,悄然接近了存放补给的帐篷。   突袭开始时,首先是狙击手的枪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几名日军守卫在反应过来之前就已倒地。   随即,爆炸物在补给帐篷中引爆,火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响彻林间。这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日军措手不及,仓促间的还击无法阻止新四军的行动。   小队迅速撤离现场,利用夜色和熟悉的地形迅速消失在密林中。这次行动不仅摧毁了敌人的补给,还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类似的突袭行动接连不断。   新四军的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像幽灵一般出没在夜间,时而在这个山头燃起火光,时而在另一个山谷中发动攻击。   日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这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却显得捉襟见肘。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新四军有效地延缓了日军的攻势,使得后者不得不分散兵力,加强对后勤线的保护,从而减缓了对主要战场的进攻节奏。   随着日军后勤线的逐步瘫痪,新四军的压力暂时减轻。   最终,在这场突围与反击的战斗中,新四军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力军,还给予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参考资料: 张晓明,《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与策略》

0 阅读:3430
评论列表
  • 2024-05-09 19:08

    37年新四军五师成立了吗?

    友友 回复:
    新四军五师是成立于194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