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兵仙韩信的惊人故事揭秘:为何从功高盖主走向历史尘埃

资深人士说文史 2024-04-23 20:53:01

在军事学上面有一句话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是不发动战争而使敌军屈服。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打仗攻城只是一种达到军事目的手段,能够以最少的代价赢得战争才是善战之兵。

发动了以少胜多的背水一战,韩信不但收获了诸将的崇拜,还收获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智囊—赵军的李左车。韩信不愧有大将之风,如果当初赵王歇采纳了李左车的计谋,或许韩信也不敢轻易地率大军攻打井陉口,战役也不会赢得那么容易。

韩信虚心地以学生的态度向李左车求教,李左车身为一个俘虏还得到韩信的重视身为感动,所以也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心悦诚服的加入到韩信的阵营中。李左车帮助韩信收服天下的策略就是:利用已经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的韩信的威名,威胁利诱弱燕和强齐,能和谈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放到战场上解决。

在李左车高明的建议下,韩信果然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燕国。现在就剩下狡诈的齐国了。当然,在攻取齐国之前,还发生了刘邦第一次夺印的事情。刘邦带走了韩信收编的大部分军队,只给他留下少量的人马去攻打齐国。

公元前203年,刘邦派去齐国劝降的谋士郦食其被齐王烹杀。项羽则派出自己手下的第一战将龙且和田广率二十万大军一起对抗韩信。

韩信将要面对的将是一场血战,但智勇双全的韩信没打算跟龙且在正面战场上硬扛,他连夜派人制作了一万个沙袋,然后堵在潍水的上流,韩信再派一半军队渡河攻击龙且。

而骄傲自大的龙且向来不把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当作一回事,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二十万大军,就更加嚣张跋扈。龙且认为韩信只不过是个胆小的鼠辈,他的傲慢比关羽说“虎女焉能嫁犬子”蔑视孙权的态度还要更甚。

所以,当韩信诈降时,龙且想都没有多想,就率大军渡过潍水打算乘胜追击。哪知韩信命人把潍水上游的沙包推开,湍急的河水瞬间一泻而下。

这时的龙且还有大半的军队没渡过潍水,韩信趁此机会率军截杀,击杀了龙且。龙且死后,军心大乱,韩信很快就把二十万楚军都消灭了。韩信因为有功,所以刘邦答应了封他为真齐王,代理齐国事务。

而龙且的战死让楚军陷入了战略被动,项羽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陪自己一起出生入死多年的勇将就这样轻易地死在了韩信手上,现在的项羽只感到自己后背发凉。只好派武涉去游说韩信。韩信看到一向以鼻子看人的西楚霸王项羽居然向自己卑躬屈膝起来,不禁感慨万千,他回想当年自己在楚营之中,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向往对他言不听,话不从。

而汉王却能够授予自己上将军的印绶,脱衣推食,言听计从,成就了今天国士无双的自己,所以深受汉王恩德的韩信决定,誓不叛汉。

而在武涉走后,韩信手下的首席谋士蒯彻也进行了一番游说,他希望韩信能够独立,三分天下,但是韩信考虑再三之后,决定谢绝蒯彻的好意。在报恩和厚利的抉择中,不世出韩信最终选择了追随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刘邦。于是楚汉之间的最后一场战役—垓下之战,即将打响。

公元前202年,刘邦单方面撕毁鸿沟和约,相约韩信,彭越等枭雄合围楚军。前期,韩信和彭越都没有动静,直到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把很大一部分土地赐封给他们两个,韩信和彭越才出兵。

当时汉军的军力大概在三十万以上,而楚军只有十万。韩信和项羽这两个当时最强的军事天才,终于碰在了一起。韩信可不是一般的将领,他的三十万大军,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共分为了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面都有很巧妙的兵种和兵力搭配,保证做到灵活调遣,勇猛杀敌。

韩信先是作为先锋队攻打项羽,然后诈败,等项羽的骑兵深入阵中之后,韩信再调遣孔藂、陈贺的军队从左右两翼夹攻,自己则率军乘势再攻上去,一向勇猛的项羽军很快就陷入了大败的困境,等待项羽的已经是四面楚歌。

最后,项羽的十万大军被韩信全歼,项羽率二十八骑,逃到东城之后,也只能感叹:“非战之罪,实天亡我也”!最后选择自刎而死。经过了垓下一役,韩信的声威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峰,因此遭到了刘邦的提防。

要知道,一统天下的刘邦岁数已经很高了,韩信打仗又是天下无敌,而且刘邦手下也没有任何兵将能够跟韩信匹敌。所以,刘邦当时就打算收拾韩信了。

就这样,韩信先是被刘邦借巡游云梦泽的机会擒获,然后被贬为淮阴侯。韩信感到十分委屈,所以积怨很深,打算谋反。但是当时已经天下大定,没有谁再想过那种战火纷飞的日子。再加上韩信处事不密,被一个跟自己有过节的家臣的弟弟向吕后举报自己的谋反情况。所以,吕后便让萧何诱韩信到长乐宫将其杀死。“身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这个典故就出自于此。

韩信虽然死了,还诛杀,虽然韩信不懂官场政治,但他的一生确是光辉而伟大的,如果刘邦没有韩信这样的天才将领,要杀出巴蜀,统一天下,恐怕比登天还难。

而韩信一个人所留下的轶事典故就多达30个,而且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就历任了王侯将相等职位,可谓是位极人臣。他旷古烁今的军事才华,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因而韩信又被称为兵家四圣和汉初三杰之一,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