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刚过完八十大寿,这天批奏折,竟见有人写“大清快亡了”

审度 2024-04-01 23:36:09

都说所谓“康雍乾盛世”,不过是康雍种树乾隆乘凉,后者把祖辈父辈攒下的基业全给霍霍光了。

晚年的乾隆有多抽象?夏桀商纣听了都得直呼内行。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刚过完自己的八十大寿,意犹未尽。这天他正在翻阅大臣们的奏折,折子翻了一本又一本,满眼的喜报令乾隆龙颜大悦。怎料翻开下一本,字里行间映出的潜台词让他脸都绿了。

“圣上,大清要亡!”

朕特么就是来听喜报的,你怎么讲真话了?

一大早就给人心里添堵,乾隆十分不爽,他要看看是哪个奴才这么不长眼。奏折出自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之手,此人做事踏实本分,业务水平也不差,因而给乾隆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官能做到这一步,还多亏乾隆照顾。

忠言逆耳,话当然不能说得那么直接。尹壮图此番上奏,矛头直指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议罪银”制度。

何为“议罪银”?通俗地打个比方:某市市长贪污巨款被纪委抓个正着,考虑到这位市长颇有才干,在地方口碑不错,政绩也不差。为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流失,上级便允许市长上交一笔钱,记大过一次,继续为人民服务,戴罪立功。

这位市长费心尽力搜刮了1000万,“议罪银”交了900万,可谓一夜回到解放前。贪官后悔啊,悔在自己真不小心,居然让人发现了。他长叹一口气,心想自己得再花费多少心力才能把亏的捞回来……

清朝的议罪银制度就是这么离谱,然而它却为乾隆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皇帝的钱袋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鼓起来了,有文献记载,乾隆极尽奢靡的八十大寿没动用大清国库的一两银子,全靠内务府收缴的议罪银,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剩余。

这人就是不能跟人比:试想,要是当年崇祯脑子有这么灵光,想到这一手,他至于亲自变卖家产,向大臣们低声下气地讨要银子吗?至于急得大骂“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吗?

当然了,银子不会凭空出现在当官的手里,羊毛归根结底出在羊身上,议罪银制度实质上变相承认了官员贪赃枉法的“合理性”,官员的业务指标从“为人民服务”变成了“提领导敛财”,可谓贻害无穷,议罪银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衰颓与毁灭,这是毋庸置疑的。

对此,尹壮图深以为然,他在奏折中写出了自己的亲眼所见:“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当官不为民做主,反而处处盯着平头百姓口袋里的三瓜俩枣,极尽手段搜刮;无论是商贾还是农民都被折腾得没了法子,整天皱着眉头唉声叹气。

这种情况还不是个例,而是“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议罪银制度若不及时废止,咱大清国还能撑多久?

咱今天把这道理摆在台面上一讲,怕是没有人听不出其中利害,怎料康雍乾盛世缔造者之一的、一手将清王朝推上极盛的、自我标榜“千古一帝”的乾隆,看完奏折被气得够呛,当即表示道理他不听,情况他也不信。

尹壮图一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他在奏折中表示:您不信可以随便叫个心腹,跟我一同到各省实地考察一圈,充当圣上的耳目,尤其要查验一下各地府库中的银两,看看眼下咱大清到底是遍地放卫星,万里江山一片红,还是遍地饥民,百姓把官府恨得牙根痒痒。

乾隆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自己治下的江山很是自信,同时为证明自己胸襟博大与尹壮图的危言耸听,他近乎本能地想要批准尹壮图的申请。可是转念一想:万一真有一两个省如奏折中所描述的那样,让尹壮图抓了典型,那岂不是很尴尬?

正当乾隆踌躇之际,和珅恰到好处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和珅的“才干”,他岂能不知各省各地实情究竟如何?对方拿议罪银制度开刀,和珅尚且沉得住气,但得知尹壮图试图到基层实探,尤其要“秘密查访”后,和珅立马坐不住了。

他给乾隆提出的反对理由还很抽象:让他背着“钦差”的名头到处跑,想必会给各地百姓造成极大的扰乱,所以就算准奏,也必须让他公开查访,还得给他划定活动范围。

乾隆听后深以为然,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您看看,啥叫“为领导排忧解难”啊!要说对于清朝皇帝而言,“臣子”和“奴才”的区别在哪儿?前者要帮皇帝治理江山,后者则只是帮皇帝排忧解难,尹壮图与和珅就是两类人的绝佳代表。

于是滑稽的一幕上演了:纪委抵达各省前,各省干部提前接到通知,赶紧“查缺补漏”,做好“迎接工作”,千万别让对方揪出毛病。

和珅的应对措施在首战便宣告成功。

在户部侍郎庆成的陪同下,尹壮图首先来到山西大同。大同知府明保是和珅的舅舅,此人正是攀着和珅的权势才戴上的这顶乌纱帽。

此人为官贪得无厌,府库早就让其搜刮一空。接到“内部通知”后,他赶紧向和珅求助,后者从户部的铸币厂中调来大量银两放入大同官库充数。

尹壮图在大同的这几天,明保对其恭恭敬敬,却在招待时每一顿都是粗茶淡饭。他解释道:本官痛恨铺张浪费,平日里节俭惯了。然而一到夜里,明保便背着尹壮图在家中大设酒宴,将庆成请到家中喝个烂醉,几乎夜夜如此。

讽刺的是,两人在席间不少嘲笑尹壮图蠢笨,后者却完全被蒙在鼓里,还对明保的“高尚”颇为钦佩。

尹壮图在其他地方的所见与山西差不多,总之走了一大圈,各省府库银两数目分毫不差;和珅又提前打过招呼,严防死守,基层官员和百姓也接触不到尹壮图。后者总觉得哪里不对,却又拿不出证据,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尹壮图也知道这些贪官污吏是谁罩着,不看看“议罪银”是谁提出来的?即便真让他抓到了证据,他区区一个内阁学士又如何斗得过和珅这样的超级权臣?因此,尹壮图回京后又灰溜溜地给乾隆上了道折子:臣错了,臣实在太想进步,一时心急,请圣上降旨惩罚。

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关,乾隆也没给他好脸色,说他折腾这么一遭无非就想混个“直臣”的清名,沽名钓誉实在恶心。不过乾隆并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将其革职留用,以示他作为一代雄主的宽广胸怀。

此事让尹壮图充分认识到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事后不久,他便借口侍奉老母辞职回家了。

纵观历史,对于佞臣而言,“卖官鬻爵”算得上是最大的恶行之一了。然而在乾隆一朝,朝廷居然把这种行为“合法化”,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晚年乾隆的昏聩可见一斑。然而诸如此类做法充其量只会影响清王朝的国祚,乾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伤害远不止如此。

同样是在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夕,英王乔治三世精心组建了一支使团,带着一份厚礼千里迢迢来到了这个神秘的东方超级大国。

要知道在此之前,清朝可没给欧洲人好脸色看:1723年,雍正下旨禁止天主教进入中国,同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乾隆正式“闭关锁国”。彼时英国人显然是仰视中国的,面对乾隆,英国国王的使者们谨小慎微,毕恭毕敬地讲出了乔治三世的愿景:他只希望能与清朝成为伙伴,平等交流,互通往来。

这就好比在今天,美国总统突然亲自给咱们打了个电话:我们不要对抗了,保留分歧抛弃成见,彼此取长补短一起和平发展吧!

突然碰到这种情况,咱们大概率会拒绝,因为一时半会儿难以相信;乾隆也拒绝了,是认为大清国不需要。他轻蔑地一笑,敷衍了几句便将英国使臣赶走,甚至都没正眼看一下他们带来的礼物。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后,从府库中找到几只大木箱。这些入侵者以为自己发财了,迫不及待地撬开,却当场傻了眼:只见里面有上个世纪末最为先进的蒸汽机和战舰模型、天文望远镜、手枪和火炮、世界地图等等,而这些正是70年前英国使团带给乾隆的生日贺礼。

可以说,当年乔治三世对大清国真诚到掏心掏肝,然而乾隆却觉得比起茶叶、丝绸和陶瓷,这些奇形怪状的玩意儿根本不值一提,就这样,近代中国与伟大的工业革命擦肩而过了。

倘若没有奸佞作梗,当真放任尹壮图去查探,乾隆将会看到怎样的场景呢?这个问题,英国人能为我们回答。

当年,英国使团从浙江沿海抵达中国后,沿着运河一路北上。他们沿途经过了许多号称繁华的大城市,可看到的场景却令他们大为惊诧。

使团需要一人为他们引路,当地官府当即下令:把有去京津经历的人统统抓来。随后,这些人规矩低跪在地上接受问话,被挑中充当“向导”的人苦苦哀求,称自己有妻儿要养不能离家。官老爷却不为所动,反而给他们下通牒,让他们准备好一个时辰后随使团上路。

英国人搞不懂,不过是找人帮个忙,为什么要像抓犯人一样?

使团沿途看到不少百姓,“他们明显缺衣少食,瘦弱不堪”,挤在岸边简直像两排骷髅。而那些劳工的遭遇更是让英国人不忍直视:“他们总是被监督着,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在英国人看来,这些劳工不像人,而是牛马。

过程中,有个看热闹的男子不慎落水,在水里拼命挣扎,可怕的是,岸上满是围观者,河中也是船来船往,居然无一人伸出援手,仿佛落水者不存在一般。

英国人叫船夫停船救人,船夫竟拒绝了:“我们的船速是一小时7英里,这就是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意思是船速快不方便停)。”

这便是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末端中国真实的场景,笔者以为有这么个可能:乾隆并非全然不知,相反,他对此十分清楚。倘若他当真自信自己治下的中国盛世依旧,根本懒得去阻挠尹壮图的行动;他之所以阻挠,恰恰是害怕“盛世”的表象被拆穿。

他并不在乎清王朝是否真正繁荣强大,只要汉人仍处于满清的统治之下,这个“基本盘”不受影响就足够了。问题越是被揭示,被迫做出的改变就越大,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也就越多,为什么要自己找不痛快呢?

使臣在自己的日记中如是写道:“满清用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

1 阅读:462
评论列表
  • 2024-04-26 17:00

    人才,传位于他[呲牙笑]

  • 2024-04-02 10:44

    满清亡于乾隆蛮子。[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