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我认为优秀的书籍

无心镜 2024-03-11 09:59:19

书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引起人的思考,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些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引起思考。

01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田晓菲

看过《尘几录》、《烽火与流星》读者,对田晓菲一定不会陌生,这位善于“解构”历史的作者,往往能通过文字,来给人带来不一样、甚至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第一次知道《微虫世界》这本手抄本也是通过田晓菲的著名,一本纪实的自传,在田晓菲的解构下,重新赋予了人性,展示了恐惧、害怕、无知和迷茫。

而田晓菲对于自己的解构是这样说的:在中文语境里,它往往被错误地和“破坏、消除”等同起来。展示一台机器的内在结构和它的组装过程是破坏和消除吗?如果是,那么唯一被破坏和消除的,只是这台机器原本“浑然天成”的迷思而已。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是一本不同的书,几乎不同于市面上所有的三国书籍,因为这本书写的不是权谋,也不是军事。

作者所要写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就是:3世纪初期便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具有双重意义:其文字书写奠定了古典诗歌与文学批评的根基,其人物事件则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然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整齐的割裂,这一割裂显示了雅、俗文学传统的不自然的隔离,也显示了现代的文学研究领域内部存在的自我强加的隔离。围绕着这两个题目,分别有着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二者互相接触的界面却几乎无人论及。

本书旨在打破这种人为造成的隔离。

另外,作者在文笔之优,对作者来讲可以称之为一种享受,一个被海子称赞可称为伟大诗人的人,文笔也差不了。

02 《国史大纲》 钱穆

这是一本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一本书,但却为后来者所推崇。

在国土大片沦陷的年代,在日寇疯狂侵略的年代,大批的知识分子被迫迁徙到大西南。中国将向何处去,民族将向何处去,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教书育人的钱穆在陈梦家教授的多次建议之下,应时代的迫切需要,写下了这本《国史大纲》

在那个绝望的时刻,汉奸横行,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钱穆满腔悲愤,写下这此书,以振奋国人,同时也作为课堂的教材使用。

在体裁上,钱穆大刀阔斧,斩断细枝末节,核心在于让国人理解中国历史盛衰的缘由,找寻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他想用这本书教育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先祖。

作者在书的开始列了四条读此书应具备的信念,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03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 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纯正和谐。张纯如是一名作家,但在这本书问世之后,可以称其为历史学家了。她这本书付出了太多,某种意义上,包括她的生命。我们现在都知道《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但如果没有张纯如,这些日记不会走向公众,而是只是博物馆内的一堆发黄的旧纸。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一个弱女子,一己之力,将“南京大屠杀”的惨案讲给世界听。

书中有一句话: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我辈铭记。

今天,在江苏淮安市有张纯如纪念馆,再现了张纯如如流星般急逝的青春年华以及她在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04《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伊沛霞、姚平、张聪

看书名就觉得很有趣吧,三位女性作者用30篇墓志铭带你走进中国历史。这里面的墓志有自撰的,有祭奠朋友的,有缅怀父亲的,我这里摘取了书中所记录的一位妻子追思丈夫的墓志:

君姓曹,名因,字鄙夫,世为鄱阳人。祖、父皆仕于唐高祖之朝,惟公三举不第,居家以礼义自守。及卒于长安之道,朝廷公卿、乡邻耆旧,无不太息。惟予独不然。谓其母曰:‘家有南亩,足以养其亲;室有遗文,足以训其子。肖形天地间,范围阴阳内,死生聚散,特世态耳,何忧喜之有哉!’予姓周氏,公之妻室也。归公八载,恩义有夺,故赠之铭曰:‘其生也天,其死也天,苟达此理,哀复何言!'

这一女子撰写的墓志,平淡而洒脱,真性情中方见真感情。

墓志是人生的终点,是生命的结束,但对生命的思考,永无尽头。

05 《明清史讲义》 孟森

喜欢明清史的朋友,我建议首先要读的就是这本书。此书是作者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北大上课的讲义稿。

相比很多动辄数百万字的大部头史书,此书无疑算不上是“巨著”。但作者往往言简意赅之处,却往往能够语出惊人,有其独到之处。

时至今日,虽然快90年过去了,这本书里面很多的对于明清的看法依旧影响着我们。比如:明亡于万历,比如:中国自三代以来,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等等。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明清史料浩瀚如烟,但全部去看通史也是很累的,这套书可以帮助我们抓住其中的重点脉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06《翦商》 李硕

大多数人对人祭的印象,就是高中历史中的寥寥几句。像作者这样把枯燥的考古内容写得如此精彩的。不多见。因为考古是厚厚的考古报告,而作者是在讲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

而这个话题之所以有意义,是在于我们看到了人类走过的路程。

这本书很多图片是黑白的,有很多图片被删掉了,希望改版时候,有彩色高清图片出版。

07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

这本书有多热,如今已经是第4版第13次印刷了,当然,也一次比一次贵。

本书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写马葛尔尼出使中国的事件,突出的是两个世界的激烈碰撞。作者以西方人的视角,辅以大量的历史细节,把全书的可读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对那一段历史的反思,对今天仍有意义,因为碰撞仍在继续。

08 《危机与重构》 李碧妍

很难想像是一名女性写的书,观点新颖,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又觉得确然如此,不得不信服。全书很细致,很多细节的处理和数据的罗列,对于各个藩镇的把握,都很不错。

唐代藩镇的经典当然是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揭示了藩镇的不同类型,打破了人们对藩镇的一贯看法。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安史之乱后,面对危机,唐王朝是如何解除危机,如何一步一步重构唐王朝的结构和体系。而藩镇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割据而存在,相反,它们和唐王朝相依而存,他们的矛盾纵然很多,但他们却一起相伴百余年,直到唐朝的灭亡。

09 《近代中国史纲:1830-1924年》 郭廷以

书中一些观点放在若干前也许惊世骇俗,但在今天却能够公开出版,也说明社会还是在前进的。书后小记这样写道“历史是一门郑重的学问,一涉偏私,贻误后人,...... ,无惊人之笔,更不敢妄加私见,仅能就所知道的点点滴滴,平实的写出来,作个交代,以就正于同辈后辈”。

《1984》有这样一句话:“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历史,控制了历史就控制了现在。”胜利者把历史画成自己的模样,但有些人就是执拗地想要把当时的场景一一还原。

看这本书,难免会和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1926》进行对比,二者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完之后,会对历史又有新的感悟。

3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4-03-11 11:04

    [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4-14 00:42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厦门雷艳红教授可以过来看看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