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为毛主席守灵时,假借见外宾突然离开,私下和一人秘密见面

峻辉聊过去 2024-04-25 03:44:44

叶剑英和毛泽东,这二人在革命年代相识,既是战友,也是诗友。

叶剑英十分尊重毛泽东,从苏联留学归国,来到中央苏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十分敬佩毛泽东的为人和才智。

80岁高龄,叶剑英仍写诗曰:“导师创业垂千古,济辈跟随愧望尘”称赞毛泽东的伟大功绩。

同样,毛泽东对叶剑英也是推心置腹,相信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果断抉择,送他一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不过叶剑英在1976年9曰15日却不守礼节,为毛主席守灵时,中途离场。

以会见外宾为由,私自来到灵堂的北大厅,同一人密谈良久,方才离去。

那么,这个神秘兮兮的与会者究竟是谁?叶剑英又和他商谈了什么?

会谈内容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这些疑问都将揭开半遮半掩的面纱,重见世人。

临终的嘱托

1976年6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的贴身护士孟锦云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工作,下午五点才匆匆到家。

两个小时后,中办的同志找到了孟锦云,说是主席出现了情况,要孟锦云离开返回中南海。

孟锦云丝毫不敢怠慢,拿起药箱就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了毛主席的卧室。从医生的口中,这才知道,毛主席心肌梗塞,十分危险。

只见毛主席脸色蜡黄,嘴唇呈现青紫的颜色,呼吸短促。不久,门外就站满了医生和几位政治局的成员。

顿时,气氛十分紧张,谁都不知道毛主席能否挺过这次难关。

幸运的是,上天似乎还不想召回他的灵魂,经过几十分钟的抢救,毛主席还是脱离了险境,心脏开始了正常的跳动,每分钟由原来的100次,变成了80次。

他平静躺在床上,就像一尊睡罗汉,既威严,又慈祥。

孟锦云上去轻声喊了一下,毛主席睁开了眼睛,委员们一个个上前探望。

毛泽东只是看着他们从眼前一个个走过,无动于衷,没有同他们说话的意思。

这是尚未从病态中恢复体力,还是根本暂时没去思考,人们不得而知。

大概是后者吧,因为当叶剑英从毛泽东身边走过,他用尽力气抬起了那只又沉又重的胳膊,一只布满皱纹、毫无血色的手颤颤巍巍摆动了几下。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是要叶剑英留下,其他人都识趣得离开了。

叶剑英踮起脚,轻轻走到床边,俯下身子,柔声说道:“主席,我来了,您有什么吩咐?我在旁听着呢,您尽管说。”

叶剑英凝神贯注,心里也明白,这很有可能是最后的遗言,就竖起了耳朵,聆听最后的遗教。

这时,毛泽东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早已暗淡无光的眼睛,重又绽放光芒。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他一定想说些什么。

叶剑英也十分懂事,紧握住毛主席的右手,似乎这样能传递些许力量。流着热泪,鼓励毛主席:“主席,您多保重!……一定会好起来的。”

叶剑英在床边伫立许久,但毛主席始终没有说出一句话。人生的大限,谁都无法规避,谁也都无法抗拒。

见主席想说却说不出,叶剑英担心这样会损耗身体的精力,也不便再长待下去,慢慢退了出去。

回到休息室,叶剑英一言不发,陷入了沉思:主席特意招呼我,究竟想说什么呢?

有什么事,他放心不下呢?每每想到这些,叶剑英就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一生一死,乃思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毛主席晚年常常吟诵《史记·汲黯列传》中的这句话,并录以示人。

毛泽东在弥留之际,犹念念不忘召唤叶剑英,足见两人“生死之交”的友情。

可惜的是,这段友情很快就随着毛泽东的离去,而画上了一个句号。

灵堂会面

三个多月,眨眼间就飞逝而过,时间的指针走到了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毛泽东停止了呼吸,继而心脏也跟着停止了跳动。

一个护士从毛泽东的卧室里走出,向外边等候的政治局成员说了一句:“主席去世了”。

斯人已逝,下一步就是安排后事了,政治局随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华国锋、叶剑英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9月11日,夜深时分,一辆大型的灵车,用黑绸子制成的黑花点缀在车前,中南海卫士便上前,将遗体抬起来,放在一辆平板小车上,推出了卧室,送上了灵车。

穿过长安街,灵车车队来到了大会堂正门。主席遗体被放置在大厅中央、早已摆放好了的平台上。

华国锋、陈锡联在前,张春桥、王洪文在后,四人拉着一面火红的党旗,轻轻地盖在了毛主席的身上,盖完之后,又四面拉拉。

接着,工作人员盖上了水晶玻璃棺罩,在水晶棺的四周摆放了鲜花翠柏。

9月15日,这一天,专门安排在京外宾瞻仰主席遗体,叶剑英、华国锋专门接待外国友人及各国代表。

同外宾一一握手后,叶剑英有一件心事始终放心不下,他立即找了个空子,乘机离开了吊唁的北大厅,来到了东大厅南侧的一间办公室。

不久,办公室走进了一位沉稳的中年人,看着身体强健,干劲十足。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8341”中央警卫局局长,素有“御林军统领”称号的汪东兴。

汪东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当过排长、干事、是从小就在红军队伍里成长起来的干部。

毛主席和汪东兴结识,是在转战陕北最危险的时刻。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患难见真情。

1947年,国民党大批军队进攻延安,汪东兴率领警卫部队,掩护了首长撤退,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代的任务。

并且,在撤退时,汪东兴心思缜密,还亲自带人去检查机关的坚壁清野工作,销毁文件,带走密码本。

因此,毛主席就将细心的汪东兴调到身边工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他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生前最信任的人了。

一见到叶剑英元帅,汪东兴布满愁云的面容恢复了一点笑容,他紧紧握住叶帅的双手,坐了下来,说:“他们大吵大闹,说要召开会议,讨论遗留下的文件、档案如何处理?”

叶剑英一听,点了点头,愤怒地说道:“他们真是气势逼人,一点余地也不留。”

汪东兴也则回答道:“不过,华主席以先处理丧事为由,暂时缓住了他们。”

叶剑英插话说:“好主意,我们不能上他们的当。他们正挖空心思,向我们施加压力,我们一定要顶住压力,不能退让,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要防止内乱,就必须重视汪东兴,这人手握中央警卫团,负责领导人的安全。

他长期负责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忠心耿耿,是个“有功之臣”,特别是在中央警卫团有着很高的威望,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汪东兴,叶剑英了解不多,总的印象是个好同志,有谋略,知进退。5月份时,王震曾摸过底,说“值得信赖”,这就更加深了这个印象。

在毛主席逝世以后,汪东兴很好保护了主席身前遗留的文件、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但叶剑英是个谨慎的老帅,他必须要亲自见到,问一问。一天,叶剑英到中南海南船坞,找到了汪东兴。

出乎意料的是,汪东兴爽快地说:“我听华总理和叶副主席的。”一听这话,叶剑英喜上眉梢,回到家中兴奋不已,竟然哼起了《空城计》。

伟大的革命斗争会成就伟大的历史人物,关键时刻,叶剑英当仁不让,起到了中间串联的人物。

在吊唁的第二天,叶剑英就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又来到了福建厅,打听消息。见到了汪东兴,叶剑英对他说:“今天我来看看你,想听听你对形势的看法。”

汪东兴则说:“事情的确很多,全国要求来京参加吊唁治丧的人民像雪花一样。遗体保护问题,专家们正在研究,去越南取经的专家尚未回来,但可以顺利解决,请叶帅放心。”

这次会谈之后,双方心里都安稳不少,互相都是一条船上的同志,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

由于事先通气,大家心里都有一颗定心丸。等到十月初,叶剑英和华国锋、汪东兴一道解决了祸国殃民的一干人等,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政治基础。

结语:

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央给出的悼词,有这样的一句: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这恰如其分概括了叶剑英的功绩,是其一生真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966-1977:叶剑英在非常时期》 华文出版社

《弥留之际的毛泽东》 名人轶闻

《运筹帷幄,剪除“四凶”—斗争中的叶剑英》 书海行舟 范硕 丁家琪

2 阅读: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