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田园生活,放弃仕途的陶渊明,辞官之后的日子真的过得好吗?

赫薰看事 2024-05-08 03:18:12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夏夜芦苇荡

编辑|夏夜芦苇荡

提起田园生活,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意境在当今社会已经甚少能见。

他出生在名门望族,家中三代都是栖身官场,然而谁也没想到他在长大之后会选择辞官回家,甘做农人。

虽说他所作的田园诗都很有意境,但辞官归隐后的他,生活过的真的那么美好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了大量饮酒诗的诗人便是陶渊明。在他所作的饮酒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也各不相同。

他时而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时而隐秘的揭露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不过有时也会展现自己在退出官场之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公元365年,陶渊明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出生,他的曾祖父曾经担任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太守县令。因此,他也算是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然而,在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曾经的名门望族开始走向衰落。家里的经济每况愈下,陶渊明的公子哥儿生活并没有过上多长时间。

不过,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这并没有影响陶渊明的心境。

虽然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在家中,他仍然可以凭借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儒家的《六经》还是《老子》、《庄子》他都有涉猎,因此少时的他,有着“佐君立业”的远大抱负。只是这抱负最终却被残酷的现实所冲击,致使陶渊明只能走向自己人生道路中的另一条既定轨迹。

少时的他,不仅志存高远,还同时向往着诗和远方。

连绵不绝的巍峨高山,还有绿意盎然的田野,碧波荡漾的水流,他都十分喜欢。或许正因如此,才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长大之后,他心怀一腔热血,想要在官场上大展身手,却没想到事实竟与他所想大相径庭。

东晋末年,时局动荡,门阀制度更是使得阶级状态一目了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百姓们苦不堪言,如陶渊明一般心怀壮志的人只能在铮铮傲骨和虚与委蛇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他凭借着祖祖辈辈积累的荫功获得了一个机会,然而在那样一个争权夺利激烈非常的年代,陶渊明却难以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

官场之上暗流涌动,并非踏踏实实做事就好。若要晋升,或是于在职期间过上“好日子”,须得讨好自己的“上峰”。

可这样的事情哪里能够被陶渊明所接受呢?鲁迅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魏晋风度”,说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风骨。

原本他愿意进入官场,只是因为自己生活实在贫困,想要赚一些俸银贴补家用。因此,他才成为了江州祭酒,然而这份工作不可避免的要逢迎上司,陶渊明不屑这样做。

因此,江州祭酒这个身份没过多久便被陶渊明亲手拿掉,与其曲意逢迎,不若回家种田。

五进五出

在南山一带,他开始了自己的耕田经历。在此期间,有州官想要召他担任主簿一职,知晓官场现状的他不愿再过那样的“苦日子”,于是便拒绝了。

几年后,陶渊明又被一位刺史看重,便邀请他为军府参军,负责掌管军中的文书薄籍,迫于生计,陶渊明答应了。

于是,他便动身前往军营。然而即使身在军营,他心中挂念的却仍是远在异乡的家人,以及他向往的田园生活。

于是没过多久,他便常常以和家人团聚为借口多次向军中告假。后来,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的生母去世,陶渊明便又以居丧为由彻底离开了军营。

三年后,陶渊明服丧期满。彼时的镇军将军刘裕颇为赏识他,便召他做自己的参军,由于多年未涉官场,陶渊明又恰好想要找些事做,于是便前往京口(现江苏镇江)。

本以为官场已经有所变化的陶渊明这一次并未能如愿,工作的感觉还是熟悉的“不愉快”,于是没过多久,他便再次辞去工作,回家种田。

次年,陶渊明在一次次种田的经历中,仍未领略终极奥义。因此,事实上,他的田地并不足以养活自己一家人,家里人常常会饿肚子。

无奈之下,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因为自己是东晋名流陶侃之后,又曾做过刘裕的参军。所以当时的江州刺史刘敬宣便交托给他一份闲差——前往京城递交一份辞职表。

若是从前,陶渊明一定看不上这份差事,不过彼时的他,已经穷的要揭不开锅了,没有资格挑挑拣拣了,于是他便接下了这个任务,还得了个“参军”的虚衔。

本想做一点时间就辞职不干的陶渊明万万没想到,这次对方交托给自己的是一份“兼职”,当他将辞职表送往京城后,他便不再是参军了。

可眼下种田确实不足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没办法,他只好继续物色新的工作。

五个月后,他在叔父的推荐下成为了彭泽县令。官职并不算高,但可以养家糊口,多出来的俸禄还可以拿来喝点小酒,因此,他上任了。

然而这份工作,他也没能长久的待下去。

一次,有督邮被派往陶渊明的管辖地,对方是陶渊明的领导,因此在到来之际,自然要陶渊明亲自去接。

有人特意嘱咐他说:

“那是上面派来的人,去接见的时候一定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的迎接。”

但陶渊明却显得很不屑,他叹气称,自己不愿意为了县令区区五斗米的俸禄而对被人低声下气的献殷勤。

而后,他便果断辞官,又回家种田了。

在官场中五进五出,陶渊明早已看透了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并对此彻底失望,因此,自彭泽县令之后,他便再没有再入过官场。

不过,不愿栖身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他日子真的过的好吗?

辞官后沦为乞丐?

据说,在归隐之后,陶渊明的生活过的还是比较苦的。但或许他未来生活的写照早就有迹可循。

毕竟,如果种田真的能够过上好日子,他也不会时不时的出来找工作上班了。因此,在失去了俸禄支撑之后,陶渊明的生活可谓是十分拮据。

而且,在古代,有官位和没官位到底还是不一样的。彻底成为平民老百姓之后,陶渊明的地位也开始骤然降低,平日里也会遭受旁人嫌弃的神情。

在家中种田不过两年,他所居住的房屋却意外被火烧毁,八九间茅屋一夜之间付之一炬。无奈之下,他只能迁居。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选择再次做官,先挺过一段时间。

而且在其辞官之后也并不是没人找过他,朝廷曾经召他做著作佐郎,这本是个轻省的活,但陶渊明却早已不愿再置身官场,因此便称病没有前去应征。

不够,没有应征却并不代表他日子还过的不错。种田的日子是辛劳而且不容易看到回报的,因此陶渊明常常吃不饱饭,需要朋友接济。

时任江州刺史王弘在与其结交之后,常常带着酒菜前去看望他。陶渊明都欣然接受,但倘若同样的事情是官府来做,他却一概拒绝。

据了解,陶渊明有一好友名叫颜延之,在陶渊明种田的那段时间里,他被任安郡太守,在上任途中,经过浔阳。

于是每天都到陶渊明家里喝酒聊天,看到好朋友生活拮据,于是便在离开之时留下了两万钱,想着改善一下好朋友的生活。

陶渊明不作他想,欣然接受。

然而,后来江州刺史到他家拜访他时,也带去了好些物资,陶渊明却拒绝接受。要知道,江州刺史到来之际,陶渊明已经缠绵病榻许久,食不果腹多日。但即便如此,他仍旧不愿接受官府的救济。

不过,江州刺史到陶渊明家拜访据颜延之离开不足一年,陶渊明怎会在短短一年之内变得如此穷困潦倒呢?好友留下的两万钱究竟去了哪?

原来,陶渊明并未将两万前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将它们悉数送入了酒家,以便自己日后饮酒。不得不说,他倒真是嗜酒如命。

每当有人前去拜访,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会将自己家中的酒拿出来,与之共饮。喝醉之后,便对客人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有传闻称,陶渊明晚年之时,穷到彻骨,实在无以果腹之时,便沦为了乞丐。

事实上,沦为乞丐这件事尚有争议。他的那首《乞食》被很多人看作是曾当过乞丐的证据之一。

不过,有人指出,这首诗未必真有此事,这诗的灵感来源应该是韩信乞食,由典故发散而来。陶渊明写下此诗,主要是想要让后世子孙知晓他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仍旧坚守自己的初心。

而且,既然陶渊明时常被人拜访,那么想必他往来友人甚多,或许比世家大族贫穷,但却并非是真的一贫如洗。他的穷,只是相比于父辈,相比于少年时期,是一种对比。

结语

在当今社会,有无数上班族都有着躺平回乡种地的梦想。有网友常说,至少庄稼不会大半夜给你打电话说它想结“芒果”。

于是,很多人都向往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寻一处怡然自得,感悟平静人生的美好,但真正实现的人却并不算多。

在陶渊明那个时代也是如此,魏晋有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愿参与官场纷争,但在嵇康死后,他们却也不得不投身于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之中。

像陶渊明一般真正做到辞官归隐的人寥寥无几,他的诗,不仅阐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还掺杂这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他活得率真、坦荡,且一直忠于自己,自由恣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