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麦克阿瑟3:一战结束后他就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了,光环和宿命也从此开始

巴巴维维 2024-04-28 08:14:49
【人物篇】麦克阿瑟3:一战结束后他就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了,光环和宿命也从此开始

对于美国军队来说,二战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都只保留了有限的武装力量,即便美国南北战争后国力快速提升也是如此。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放眼美洲大陆,美国找不到一个匹配的对手,大西洋和太平洋又是美国的两道安全屏障,所以国土防御谈不上有巨大的风险。

其二是美国虽有心向海外扩张却无法下手。一战结束后,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希望通过“国际联盟”插足全球事务,但英法一眼看穿美国人的企图。一顿太极推拿之后,威尔逊铩羽而归。

其三是美国和美洲的市场已经足够大,美国民众安于现状,遂造成国内所谓“孤立主义”盛行。

既没有重大的国防风险,也没有对外扩张的可能,那就没有必要花费巨额开支,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美国在绝大部分时间只保留10万~20万常备陆军,当遭遇大规模战争时,才会扩充军队,以满足战事的需要。

特殊的治军理念催生出特殊的军队制度。具体到到军衔管理上,美国施行的是永久军衔和战时军衔双轨制。军官在和平时期会得到一个级别较低的军衔,而且晋升的机会极少。待战争来临时,随着军队规模的急剧膨胀,军官的职务也会快速提升,随之也会得到一个比永久军衔高得多的战时军衔。而战争结束后,战时军衔被收回,军官又恢复成永久军衔。

二战美军著名将领中,很多人都参加过一战。他们在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也都经历过战时军衔和永久军衔的转换。比如艾森豪威尔在战时晋升为中校,战后则恢复成少校军衔;巴顿在战时晋升上校,战后也恢复成少校;马歇尔在战时晋升上校,战后则只是一名上尉。

有特殊情况吗?有。

麦克阿瑟就巧妙地规避了“降衔”。1919年5月,当裁军尚未开始时,陆军部宣布任命麦克阿瑟担任西点军校校长。考虑到西点军校校长的级别,麦克阿瑟在战时获得的准将军衔得以保留。而战前他的永久军衔不过是少校。

战后绝大部分美军军官都经历了漫长的“碌碌无为”,鲜有职务和军衔晋升的机会。

比如艾森豪威尔扛着少校军衔在军队干了16年;巴顿干了15年。马歇尔的情况好一些,但直到1936年才晋升为准将。

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麦克阿瑟在一战后至二战前的履历:

1919年5月,卸任第84旅旅长,任西点军校校长,保留准将军衔,时年仅39岁,是西点军校校史第二年轻的校长。

1922年6月,突然调离西点军校,转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分区司令。

1925年1月,调回国内担任第4军军长,晋升少将军衔,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少将,时年仅45岁。

1928年再赴菲律宾,担任美军驻菲律宾军区司令。

1930年,调回国内,被时任总统胡佛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军衔。

1935年10月,卸任总参谋长,随后第四次赴马尼拉,担任菲律宾总统奎松的高级军事顾问,恢复少将永久军衔。1936年8月,接受奎松授予的菲律宾陆军元帅称号。

1937年10月,退出美军现役。

1941年7月,被重新征召入役,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美国远东陆军司令,负责整编菲律宾部队。

相比于其他美军将领的“平庸”,麦克阿瑟在战后二十年的表现足够亮丽。

是他的能力太出众吗?是,但不全是。

美国陆军内部有极重的裙带关系。自1912年麦克阿瑟的父亲去世后,他就得到了父亲老部下的多次提携。这在美国军中是很常见的,自然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除此之外,麦克阿瑟的每次晋升还都若隐若现地看到军队以外势力的身影,这就颇不寻常了。

当年他的父亲老阿瑟是被塔夫脱排挤出军队的,从那以后他的家族,准确地说是他的母亲玛丽就非常看重军届和政界的关系。所以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麦克阿瑟可以轻易实现。在家庭的影响下,麦克阿瑟也就越来越不像个纯粹的军人,他开始向政治靠拢。而那个领域的权贵们也很乐意接纳一位战功卓著、魅力四射,而且极富感召力的将军。

强强联合让麦克阿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军人的本色也就越来越淡了。

麦克阿瑟的母亲玛丽是一位南方农场主的女儿。南北战争时期他的两个兄弟参加过南方军,而老阿瑟则是北方军。玛丽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阿瑟。

作为一个富家千金,玛丽跟阿瑟吃了不少苦头。两个人刚结婚的时候,阿瑟还只是一名上尉,一家人随着阿瑟的职务调动,不断地搬家,而且都是一些荒凉的西部。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老阿瑟凭借在菲律宾立下的战功得以进入高级将领行列,并培养了一大批日后掌握实权的军官。但阿瑟没有处理好与高层之间的关系,导致自己在军旅生涯末期遭到排挤。

正是这样的教训,让玛丽开始经营家族的人脉。阿瑟去世后,他通过丈夫昔日的老部下,一次次为儿子争取机会,逐渐帮助麦克阿瑟摆脱了事业的低潮期。

一战结束后,玛丽听说陆军总长佩顿·马奇正在给西点军校物色一名新校长。此时西点军校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员都已经提前应征入伍,只有一年级新生在学校就读。

战争摧毁了西点军校的教育体系,校风败坏、教官无心讲课、学员无视校纪。有人甚至提出关闭这所军校,以减轻财政开支。

玛丽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毕竟西点军校的级别仍然很高,校长至少由一名上校担任。她给马奇写了一封信,提醒对方不要忘记当年自己的丈夫曾经提携过他。后者也懂得感恩,于1919年5月12日将麦克阿瑟召回华盛顿,当面宣布他担任下一任西点军校校长,永久军衔为准将。

实事求是地讲,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的表现不错。他淘汰了一些过时的课程,比如根本毫无用处的内战研究。然后新增了适应新战争形势的课程,比如世界战争研究、空气动力学、内燃机学、计算等等。

麦克阿瑟还重新制定了一套新校规,特别是成立了一个反欺委员会,专门调查高年级学员欺凌低年级学员的劣迹。学员得到了很多实惠,诸如增加学员津贴,允许吸烟、允许在周末离开营房,他还给高年级学员争取到了假期。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在学员中影响极大。

西点军校校长的任职期限是四年,但麦克阿瑟并没有坐满。1922年6月,他突然接到赴菲律宾任职的调令。

这件事背后的始作俑者是潘兴,他之所以排挤麦克阿瑟,据说是为了一个女人。

潘兴是个鳏夫,他的妻子和子女全部死于一场火灾。一战前他结识了巴顿的妹妹,两个人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美国于1917年4月宣布加入一战后,潘兴就被派到欧洲担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两个人也就此分开。

潘兴在欧洲认识了一个名叫露易丝的有夫之妇,两个人很快打得火热。露易丝跟丈夫办理了离婚手续,然后回到美国,准备跟潘兴结婚,但他在国内又认识了麦克阿瑟。然后两个人就干柴烈火了。

1921年8月,潘兴接替马奇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几个月后他就告知麦克阿瑟做好准备赴菲律宾任职。

我勒个去。

1922年6月,麦克阿瑟第二次远赴菲律宾。那里根本就没有适合他的职位。为了安排一名准将,菲律宾军区司令伦纳德·伍德(也是他父亲的老部下)专门新设了马尼拉军分区,由麦克阿瑟担任司令,然后给他安排了500名士兵。

仅仅几个月后,麦克阿瑟就在马尼拉待不下去了。他给陆军部写信,希望可以调回国内,但陆军部不想得罪潘兴,婉言拒绝了麦克阿瑟的要求。

麦克阿瑟又给母亲玛丽写信,说“如果实在不行,我就退出现役算了。”

这一次又是玛丽动用关系,为麦克阿瑟摆脱了困境。1923年6月,陆军部宣布麦克阿瑟担任驻菲律宾步兵旅的旅长。

此后玛丽继续在华盛顿四处游说,她还直接给潘兴写信,口气近乎哀求:“难道你不愿给我一点儿保证,给我的儿子一个应得的提升吗?你大笔一挥就可以让他得到晋升。”

替麦克阿瑟求情的不只是她老娘,很多人都致信潘兴,希望他能够注意到麦克阿瑟身上的优秀品质,给他提拔和重用的机会。

1924年9月,潘兴即将卸任并退出现役。他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于是在签署最后一份晋升军官名单时,把麦克阿瑟的名字写进了少将的行列。

1925年1月,45岁的麦克阿瑟成为美国陆军最年轻的少将。不久之后,他调回国内担任第4军军长。

1928年,共和党人胡佛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他任命的陆军部部长赫尔利跟麦克阿瑟的关系很近,而后者随即向胡佛推荐了麦克阿瑟。

1929年初,胡佛刚刚上任就通过时任陆军总长查尔斯·梅诺尔给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发电报,称“总统很想任命你为工程兵主任”。

梅诺尔跟麦克阿瑟也是老熟人。一战时梅诺尔担任第42步兵师,也就是“彩虹师”的师长,麦克阿瑟正是他的参谋长,后来又担任该师第84旅旅长。

工程兵主任看似是干苦活累活的,但明白人都知道,那是军队里的肥缺。不过总统抛来的橄榄枝让麦克阿瑟很犹豫,他此时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陆军总长的位置。梅诺尔还有一年就将卸任,届时正是问鼎陆军最高权柄的最佳时机。

问题是回绝了胡佛是否就意味着得罪他呢?这一点麦克阿瑟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四处打探,最终决定放弃担任工程兵主任的机会。与此同时,他动用所有关系在华盛顿游说,包括赫尔利、梅诺尔,甚至是前岳父(麦克阿瑟与露易丝有过一段婚史,但后来又离婚了,她的继父是纽约的亿万富翁,曾在胡佛竞选总统时出过大力)。

一番操作后,麦克阿瑟在马尼拉收到赫尔利于1930年8月发来的电报:“总统刚刚介绍了你的详细情况,决定由你来接替梅诺尔将军出任参谋长。”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让麦克阿瑟变得越来越膨胀,他极度自负,听不得部下的意见;他极度在乎公众形象,喜欢在媒体面前出风头;他变成了一个投机者,偏爱在风口事件上做文章。

1932年5月,美国爆发著名的“抚恤金事件”。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事情——美国政府在一战后没有足额发放退伍军人抚恤金,只是承诺这笔钱将在20年后连本带息一次性支付。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让众多退伍老兵变成赤贫,他们衣食无着,于是聚集到华盛顿索要这笔钱(总额25亿,平均每名老兵1000美元)。

在交涉无果后,胡佛下令军队介入。麦克阿瑟没有调查,他主观认为闹事的人没有几个是一战老兵,他们的背后有“赤色分子”的身影。于是他放大了白宫下达的任务,不仅派出军队将示威者驱离,还将他们临时居住的“胡佛村”(示威者用纸壳、铁皮搭建的临时住处)放火烧毁,事件最终造成多人死伤。

事件当晚,麦克阿瑟不顾属下的劝阻,亲自主持新闻记者会,并危言耸听地吓唬众人:“若不是总统及时下达命令,局面会非常严重,可能真的会发生一场战争。”

……

当年底,民主党人罗斯福击败胡佛当选新任美国总统。

麦克阿瑟和罗斯福此前毫无瓜葛,罗斯福上台后忙于施行新政,也不想对军队干预太多。但麦克阿瑟跟新任的陆军部部长伊克斯很快就产生矛盾。为了减少政府开支,罗斯福决定削减陆军军费,麦克阿瑟因为此事经常跟伊克斯发生争吵。

1933年底,联邦政府决定将下一财年的国防预算缩减7000万美元至2.77亿美元。麦克阿瑟得知此事后要求跟罗斯福面谈。在遭到回绝后,他以辞职相要挟最终跟罗斯福见了面。

两个人在办公室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直到麦克阿瑟再次以辞职要挟,才逼迫罗斯福答应不削减军费。

1935年7月,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任期将满,他此时不过55岁,距离退休还有近10年的时间。罗斯福曾在几个月前表示支持麦克阿瑟连任,但临到他的任期期满时,罗斯福宣布由马林·克雷格出任新一任参谋长。

10月1日,麦克阿瑟正式离任。

麦克阿瑟的下一站是菲律宾。

早在1903年第一次在菲律宾服役时,他就结识了还只是一名律师的奎松。之后两个人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担任菲律宾军区司令时,麦克阿瑟曾跟奎松谈起过菲律宾群岛防务问题。他坦言这里根本无法防守,菲律宾虽然面积不大,但海岸线比美国都长,入侵者可以从任何地点登陆。

所以理智的做法是将防御重点放在马尼拉湾,一旦遭遇入侵,可以退到西面的巴丹半岛,然后坚持到美国从本土向这里增援。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同意菲律宾施行自治,并承诺十年后允许菲律宾完全独立。在此期间,美国将帮助菲律宾组建军队,使其初步具备抵御外敌的能力。

奎松就任总统后就找到了麦克阿瑟。他决定每年拿出600万美元用于国防开支,麦克阿瑟则承诺用十年的时间,为菲律宾打造一支40万陆军,并包括250架飞机和50艘快艇的陆海空三军。他曾向奎松许诺,如果哪个国家想要侵占菲律宾,他们将付出50万人、3年时间和50亿美元的代价。

至于麦克阿瑟本人,奎松将为其提供类似皇宫般的住所、在菲一切费用全免,外加每个月2000美元的津贴。

1935年10月初,刚刚卸任陆军总长的麦克阿瑟第四次前往马尼拉。

1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