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那些事儿2——中国人上天入地那些事儿(63)

闲云终南 2024-04-25 21:01:31

上回我们说到,罗素.柯利接受了制造特制飞行服的任务,那么对于他来说,巨大的挑战是——这件服装必须具有两项功能:一是能容纳高于周围环境气压的空气,二是保持灵活性。灵活性和气压这两项要求往往是自相矛盾的,这两个需求让柯利大为头疼,不过幸好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初不仅是飞机高速进步的时代,人类的潜水技术也在蓬勃发展。那时的潜水员已经拥有了密闭式的潜水呼吸系统,还能背上压缩空气机潜入100米的深水区。潜水服的气密性给了柯利巨大的启发,他决定改造潜水服,为波斯特制造一件加压服。

柯利参考潜水服的原理,用橡胶制作了一套连体衣,再使用气垫和铆钉将头盔与连体紧密地固定在一起,最后借助一根管子向头盔内输送氧气,保证呼吸。

柯利做完这套连体衣之后,立刻拿去测试。结果,因为橡胶的强度不够,这件压力服因过度膨胀破裂了。

为了不让压力服膨胀破裂,柯利在压力服外侧加上了一层厚重的棉布,希望用这个方法限制橡胶的膨胀程度。

为了验证这个包棉布的方法是否可行,科里进行了第二次测试,这次的压力服终于成功保持住了气压。

可他万万没想到,加压后,头盔太紧了,无论怎么用力都没法把这件衣服脱下来。最后不得不把这套压力服剪开。

虽然测试是成功了,但是压力服的制作工作严格上来说又失败了。

经过了两次失败,柯利亲自动手,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用自己家里的缝纫机亲手缝制出了第三套压力服。

这套压力服的头部,特别像是中古时期的那些欧洲骑士所穿戴的盔甲,同时又接近于后来的工程潜水服,另外灰不溜秋的这身装备实在谈不上什么美感。

但是据说这套服装可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首先它是由三层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就是内层,也就是所谓的保暖层。这样,当飞行员飞到15000米高空的时候,不至于被冻僵了身体。第二层就是这套压力服的关键所在了,它就是一个把飞行员包裹起来的橡胶气囊。简单的说吧,就好像是我们吹起了一个气球,然后把这个人给塞进去一样,那么这个气球就可以提供压力给飞行员。另外就是第三层,这个第三层也就是最外层,既有一些保护橡胶囊的作用,同时又可以让这个橡胶囊被挤压起来,这样就可以给人体加压了。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头盔,相对于前两次,这次的头盔边缘都是用橡胶来密封的,同时,设计师考虑到波斯特左眼看不见,所以他这个头盔的窗口是微微倾斜,这就保证了只有一只眼睛的情况之下,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

据说当时交货的时候为了保证活动方便,内部的这个橡胶囊里面的气压只有海平面压力的1/3。

这身飞行服绝对是可以搁到博物馆当作镇馆之宝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东西太过于简陋了,敢穿着这样的服装飞上15000米的高空,这人确实胆子够大!

1935年3月15日,波斯特穿着柯利做的飞行服,在洛杉矶登上了他的飞机,挑战驾驶飞机横穿美国的宏伟目标。

飞行服的前世今生

这次它飞入了15000米的高空。这是一个生命的禁区。在遇到高速气流之后,飞机的平均时速是465千米,这已经远远超出这架飞机的设计速度。

那么结果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