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秀才就去写“网文”,明朝士子为什么会选择“躺平”呢?

赫薰看事 2024-05-09 05:35:58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十一

编辑|十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古代社会中,考中科举也是很多底层老百姓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机会少人多,所以有很多人终极一生甚至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科举梦。

那些考不上科举的人,他们宁愿选择躺平或者去写“网文”,都不愿意委屈自己从事底层的工作,因而古代社会涌现出来不少不思进取的人。

那么为何古代的读书人对科举有着如此深的执念呢?他们又为何宁愿躺平都不愿意努力一把呢?

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当中一项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很多底层的老百姓都渴望通过读书考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和现代社会不同的是,古代社会非常讲究等级和社会的尊卑,如果一个家族当中,有一个人能够考上科举,获得入朝当官的机会,那么整个家族人的社会地位都会随之而提升,因此大家都挤破了脑袋也要考上科举。

可是这样选拔人才的制度需要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就会出现很多人考不上的局面,为了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很多人三番五次地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唯一的机会,我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非常讲究社会地位尊卑概念的国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能通过考试这一条路,因此很多人考不上就一直考,直到考上为止,这样一项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作用,但是也因此侵蚀了很多读书人的思想。

像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社会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尤其是底层的人们非常想要通过科举制度实现阶级的跨越,他们拼了命地学习,可是等到最后考上了,却因为太高兴而疯了。

范进中举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是他反映地却是一个这个制度对社会的毒害,每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很长,可就是因为这一场考试,而荒废了自己整个人生,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并不是只有考科举这一条路可以走。

然而事实却是,一旦背上读书人的命运,开启了科举考试之路后,就再也无法走回头路,如果能考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考不上,那么这个人的一辈子都毁了,所以说科举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很多读书人,他们整日都在坐在书房里面读书写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连人最基本温饱问题都不顾,满脑子都是读书。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呢?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古代社会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明显,像人们的社会地位可以分为“士农工商”,其中“士”是最高等级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最高,因此读书人在古代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即便没有考上秀才或者谋得一官半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依然很高。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就算是挤破了脑袋也要考个秀才,因为这样的话,不管社会中哪个阶层的人见到他们都要礼让三分,可这样的情况也导致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孔乙己”,他们放不下读书人身上的长衫,同时又考不上个一官半职。

还因此被人们冠以“穷醋大”的称号,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很穷,但是又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是读书人,喜欢讽刺挖苦别人,走起路来趾高气昂,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高傲自大。

那么到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自己就是一副穷酸样,还要过去嘲笑别人呢?

如果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明白,古代的人们非常在意社会阶级,如果尤其是读书人,自认为自己和其他农民商人都不是一个等级的人,正是因为国家会给予他们一些优待政策,社会中的其他阶层也会十分尊重那些读书人,所以他们也从心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可实际上,那些读书人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衣食住行都由家里人负责,如果有幸考上秀才,那么自然可以带着全家族的人一起过上好的生活。

但如果没有考中秀才的话,那么其实有就是一个普通人,可是这些读书人一旦被戴上“文化人”的帽子,从心里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明明连秀才考不中,但就是不愿意放下身段去从事其他的行业。

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读书人,毕竟如果真的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实现一步登天,可那些被科举制度淘汰下来的人,终究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的,他们当中的很多便开始选择另谋出路。

社会风气被读书人带偏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时,国家鼓励全民读书,所以当时社会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人希望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数量有限,因此那些读书人的科举之路竞争压力就变得非常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不少人干脆直接选择躺平,他们不再执着于非要在朝廷当中谋职,因此有很多人选择到官府去当授课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这种职位就相当于今天我们社会中的教师编。

不过这样的岗位需要的人数也是有限的,所以依然有不少读书人成了无业游民,因为读过书,所以他们根本不愿意去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甚至宁愿饿着肚子也出去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读书人逐渐衍生出来一种新的职业,就是在家里写“网文”。

他们也不用出门,整日坐在家里的书房中写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为了方便民众的阅读,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写的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这些网文传到民众中后,非常受欢迎,因此也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非常大。

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创作者只能想方设法地在自己的文章中增加一些新奇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阅读,因此在明朝中后期,写网文也变得十分内卷,常常出现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

因此网文的风气也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故事的内容也便得越来越离谱,动不动就是穷酸书生和管家大小姐的狗血爱情故事,这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因此国家命令禁止这样的文章在社会中流传。

那些文人书生的职业生涯再一次遇上了瓶颈期,可是即便这样他们也还是不愿意转变思想,放下身段去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这就是导致这些读书人变得越来越穷酸,他们甚至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但依然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这些都是科举制度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把社会等级看得太重,以至于读书人竟然会沦落到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这实在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悲哀。

写在最后

国家鼓励和提倡全民读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值得反思的,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并不一定只能考中秀才,才是唯一的出路,还可以从事其他任何行业,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0 阅读:1